90后學霸夫妻放棄大城市工作回鄉種地,後來……

song 2023/01/29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繁華的城市生活是許多年輕人理想的選擇,但絕不是唯一的選擇,有這樣一批90后青年人在經歷高速運轉的都市生活之后毅然決然帶著自身所學回報家鄉。伴隨著大山深處的鳥語花香、田園景色,用雙腳丈量家鄉的沃土。

繁華褪去,尋找內心的寧靜90后姑娘把蘆葦遠銷海外——為做生意選日語專業90后農家姑娘宋麗瑩大學畢業后放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把當地特色「鐵桿蘆葦」賣到海外,宋麗瑩說當初選擇學日語,就是因為看好家鄉蘆葦,一畢業沒考慮其他,「就想回農村」。

憑借著一股敢想敢干的闖勁,她們把不起眼的蘆葦變廢為寶,不但傳承了湖區傳統工藝,還讓產品漂洋過海,換回了許多外匯。

記者見到宋麗瑩時,她正在和員工一起打包發往日本的掛簾,宋麗瑩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馬踏湖區人,從小就對葦編產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大學畢業后還是想從事這個行業。」

在馬踏湖邊長大的宋麗瑩從小受傳統葦編草編行業耳濡目染,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家鄉,深入挖掘湖區傳統葦編工藝的潛在價值。幾年摸索下來,宋麗瑩總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發展理念。2015年,她開始自己創業。葦編是傳統產業,但宋麗瑩卻不滿足于傳統的營銷思路,這幾年,她走出國門,數次前往各地參加國際展會,把中國淄博的傳統工藝展示給全世界。

因為特殊的質地,馬踏湖蘆葦在市場上很有優勢。公司先后打開了日本、德國、希臘等多個國家的市場,目前年產值近2000萬,出口創匯近1000萬,同時帶動了周邊10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

來源:山東廣播電視台90后新農人一周賣出上萬單草莓

來源:金融界網畢業于鄭州大學的韓志磊,在鄭州工作3年,收入穩定、買房結婚,是不少人羨慕的對象。可是2年前,他突然做了一個讓別人難以理解的決定:回老家種地。

幾年前,韓志磊的老家刁家鄉蓮花池村還是一個貧困村。全村4000多畝地主要種植紅薯、玉米和小麥,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當地在嘗試各種辦法。2018年,政府在村里投資蓋起了扶貧產業大棚,韓志磊叔叔、堂哥在內的不少村民開始承包大棚種菜。

政策很好,但沒種過大棚的村民想致富,還需要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中牟縣離鄭州市區很近,種出有特色的蔬菜水果供應城區,會有很大的商機。韓志磊動了心思:「雖然在鄭州收入不錯,但與其過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如回家闖一番事業!」

韓志磊將想法告訴了家人,父母堅決反對:「家里好不容易供出個大學生,現在又要回家種地?」村里人也覺得奇怪,甚至有鄉親當著韓志磊父母的面表示難以理解:「不在大城市好好呆著,跑回來受罪,這孩子是怎麼想的?」

好在妻子很理解韓志磊的決定,也放棄鄭州的工作和韓志磊返鄉創業。夫妻倆承包了一個大棚,為感激妻子的一路支持,韓志磊將大棚起名為「愛情莊園」。

現在,蓮花池村的扶貧產業園區有37座大棚,年產蔬菜水果近百噸,韓志磊的大棚也增加到4個,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戶的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

回鄉創業種菌菇的90后勞模出生于1990年的方婷在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家創業,種植食用菌。如今,她所管理的撫州市臨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國際、國內唯一一家人工馴化虎奶菇菌核的企業,帶動了一大批農村群眾創業致富。

來源:微博@撫州發布方婷是臨川區羅針鎮丁湖村人,于廈門大學旅游管理系畢業后,她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流利的普通話,被多家旅游公司聘請,可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她選擇了返鄉創業,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種植食用菌。

方婷介紹說:「我從小就接觸食用菌種植,我父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直種植食用菌,我讀大學時也一直在了解這一塊的知識,覺得食用菌種植業是非常有前景的。」

事業獲得成功后,方婷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積極投身于扶貧工作中。方婷說:「我們請貧困戶到我們這里來工作,每月給他們發工資,我們還教貧困戶種菇,或者讓他們從我們這邊拿發好的菌苞種植,到出菇的時候,再回收他們的鮮品,降低貧困戶的生產風險。」

來源:微博@撫州發布方婷一直以專業合作社為窗口,以振興食用菌產業帶領菇農共同致富為宗旨,把自己的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累計培訓的菇農超過一萬人次,遍布全國各地。「公司每年都會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每年都有500多人,學員隨到隨學,一些常規品種如金針菇、平菇、虎奶菇、茶樹菇的種植,我們都可以進行技術培訓。」

來源:微博@撫州發布90后學霸夫妻的深山逐夢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間地頭;晚上,在廚房搭起直播間,通過直播把深山農產品推介到大都市……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大山深處,一對「90后」夫妻的日常。

這對夫妻均畢業于同濟大學,丈夫叫柯嘉華,妻子叫周晰。兩人回到家鄉南靖一起過起大家向往的田園生活,從事生態種植。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在田間采摘蔬菜)

春日里,大山深處的空氣中混著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甚是愜意。每天,立志當新型職業農民的夫妻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對于「同濟大學畢業生回鄉種地」這件事情很不看好。

如今,這對小夫妻卻成了令大家都羨慕的「神仙俠侶」。

高校結緣 相知相愛柯嘉華于2009年考上同濟大學,就讀交通運輸專業。2010年,他在校園內組建名為「筑夢農莊」的農業社團,在校區一片土地上和社員一起耕種,種出來的菜給老師們吃。沒想到這為他畢業后的創業選擇埋下了伏筆。

柯嘉華告訴記者,自己喜歡做種植,同時也覺得特別有價值。2013年畢業后,他堅持農業項目創業的夢想,在同濟大學校園內60畝生態園的孵化基地創業,在上海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濟農嘉園」。

回憶起校園的創業故事,令柯嘉華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創業資金也不是特別充足,我騎著人力三輪車在同濟大學的校園給老師們送菜。老師們特別喜歡這個蔬菜,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大學期間,我的選修課需要調查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案例,我通過同社團的同學了解到他的項目,便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項目。」出生于1991年的周晰是山西太原人,在同濟大學就讀期間與柯嘉華相識,在接觸中發現雙方都對開創性的事情很感興趣,總覺得應該堅持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就這樣,兩人互生好感,相知相愛。

周晰畢業后,選擇到法國深造兩年。兩人雖天各一方,過著異地戀的日子,但周晰一直參與柯嘉華的項目,彼此感情越發牢固。

周晰回國后,與柯嘉華步入婚姻殿堂。

回鄉創業

「當時家里人挺震驚的,認為好不容易從這個大山村考到上海,畢業之后選擇農業,最后沒在大城市又回到農村,就是不理解。」談及抉擇農業項目和回鄉創業,柯嘉華說家人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接受。

柯嘉華說,在去年疫情下回到老家住的時間更久,越來越覺得大山里的生態環境,特別適合他們想要從事的這個生態種植。于是他決定回家鄉南靖縣創業,周晰放棄大都市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前景,和丈夫一起來到大山深處,開啟他們的生態農業種植之路。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周晰在田間抓到菜蟲)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到山上挖筍)

深山逐夢 樂在其中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柯嘉華和周晰夫妻倆將田間采摘回來的蔬菜打包)

要種出優質的農產品,就得學習、實踐和探索。打開柯嘉華和周晰的手機相冊,照片和視訊幾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每一只雞、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動物的生長狀態,周晰都一一拍照記錄,以便了解它們的生長習性和特征。同時在網絡平台上,她也結識了很多和她一樣的「新農人」,閑時互相交流,分享種植經驗。

經過他們夫妻倆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態種植行列中來,200余畝土地愈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夫妻倆田間采摘西紅柿,并打包寄給客戶)

來源: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夫妻倆手機直播帶貨,推介他們種植的農產品)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柯嘉華表示,通過生態種植和養殖,鄉村整個產業能夠活起來,讓村民增收。同時,他勉勵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能夠參與進來。

相比90后青年人曬出的城市風景、美食、趣事,90后回鄉創業青年人他們曬出的是另一種生活之道,為我們描繪了另一幅不同的生命畫卷。

回報家鄉的他們用腳步丈量沃土,枕著山中清泉入眠,感受大山深處的自然之境,而不必深入高強度、高速度的大城市「風暴中心」,身處家鄉,他們也一樣能夠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真實、生命的力量。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